因為我只有sushi一個孩子,所以在她身上體驗不到雙子,或多手足下孩子的行為發展有什麼不同?
端午節回鄉,sushi和小她一歲半的小堂妹一起玩,從兩個孩子的互動上,就發現了一些很有趣的,以前從來沒發現的行為。
因為sushi是獨生子女,所有的玩具、食物都是自己的,沒有分享、競爭或爭奪的問題。當兩個孩子在一起時,就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
Sushi是姐姐(3y10m),小詩妹是妹妹(2y4m),還有一個更小的3m。當sushi拿A玩具起來玩時,小詩妹一下子就過來搶了,她也要玩A玩具,sushi搶不過她,換拿B玩具,小詩妹又趕快過來拿走sushi手中的B玩具,然後妯娌說:「那個姐姐先拿的讓給姐姐玩,妳玩別的啦!」我也說:「妳這個還給妹妹,妳去玩別的。」哈~ (孩子搶玩具,大人很尷尬的啊!)
佔有、保護,應該是本能。在有其它人時這個特質就會自然的發展出來了。
後來小詩妹離開了一下子,不知道家中的誰餵她吃了餅干,她再回來時咀邊還有著餅干屑。因為她已經非常會講話,所以我問她:「妳在吃餅干啊?那妳拿一個給姐姐吃好不好?」她停了一下後,說:「姐姐說她不要吃。」
妯娌聽見馬上說:「亂講,姐姐哪有說?」
我聽見後馬上就笑了。
妯娌並沒有用「妳說謊」一詞,只用了「亂講」二字,我覺得這二字比較貼切。
馬上被抓包的原因是因為,sushi根本不會講話,怎麼可能會說出「不要吃」,而且小詩妹就在我們面前,她根本就沒有開口問姐姐啊~呵。
所以她亂講的動機,很單純,純粹為了保護她的食物。
我不喜歡「說謊」二字,它有利己損人的意味。也就是對自己有益,卻無端抵毀或栽贓他人。這個已經有心機運算的層面了,孩子真的有那麼早熟嗎?
除非,真的已經是這樣的地步,否則孩子大多應該都是「亂講」居多,為了保護他的東西,而衍生出來的行為本能,根本不需要教,這是人類的本能。
我們常希望孩子學會分享,不過也不能忽略孩子完整心靈的建立,雙子家庭,父母的愛要分,玩具要分,食物要分,穿的衣服也要分,那到底有什麼東西是完全屬於自己呢?
之前看了一本育兒書也提到類似事件,作者提出,什麼都可以分享的,很容易養成太大而化之的個性,將來對財務、交友等當然也就不會謹慎。
我在想,可以接受小三的,是不是從小就被教導要分享啊?什麼都可以分,導致長大後,反而真的什麼都能和別人共享。
主權的概念,其實在幼兒就開始發展,並不是成年後才建立,理解佔有是正常的發展過程,將公有、私有明確的教育給孩子。
父母的愛是共有,玩具是共有,繪本是共有,但是還是能有專屬於個人的床邊玩具,自己的牙刷、漱口杯、碗筷等等。
常聽到家有手足的在爭吵誰拿了誰的東西?而父母通常是說,給弟弟玩一下有什麼關係,那麼[孤落]做什麼?
專屬於自己的這種情感,其實大人也有,只是不會像孩子表達的那麼直接,因為大人有足夠的成熟與心智,會懂得巧妙的運用方法得到想要的東西,呵。
在有了更小的妹妹後,才2歲的她也會有失落感,感覺到專屬於她的東西一一的失去,父母的愛要共有,阿公阿嬤的愛也要共有,擁抱再也不只屬於自己。
佔有、嫉妒、吃醋、爭寵的行為就會開始發展出來,不用人教,而且大多還是大人強化的,例如會故意抱小的,對大的說我只抱妹妹哦。然後大的就會吃醋,急忙忙的丟下手邊的玩具,衝過來也討抱抱。然後老的就很樂,個人覺得大人多少有點變態心理。真不知我們這一輩怎麼長大的?被這樣養大,難怪心理都有點不正常,哈~
孩子開始會對她的東西點點名,xx是我的,xx是我的……
這現象在獨子家庭應該較不常見,因為都是他的,他不需要點名做記號。
還有,為什麼長輩喜歡講把誰丟掉或送走好不好之類的話啊?
更是把孩子更往嫉妒、競爭的路上推。
Sushi帶了一個小喇叭玩具回去,是為了讓她練習口腔的肌肉運用。小詩妹看了也喜歡,一直拿來吹,不想還給姐姐。
妯娌問她說:「那是誰的?是寧寧的嗎?」
小詩妹先是愣了一下後,點點頭說是她的。
妯娌又問:「真的嗎?真的是寧寧的嗎?以前怎麼沒有看過。」
小詩妹被麻瑪這麼一問,低下了頭。
妯娌接著說:「那是姐姐的。」小詩妹的頭垂的更低了,下巴都快要貼在胸口。
我接口說:「下次伯母買一個全新的給寧寧,姐姐用姐姐的,寧寧用寧寧的。」低著頭的她,抬起頭來笑了。
雙子家庭,在育兒上挑戰更多,且要更細心,妯娌還蠻會觀察孩子心理,且小心措辭,她在教養上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曾在一個安親班老師的blog上看到她分享了一篇讓她覺得很受傷受辱的教學經驗。班上其中一個小朋友的練習本不見了,不知道是誰拿走了?隔了二、三天突然有個小女生主動拿來還,跟老師說,「我拿錯了,不小心拿回家了。」
於是老師用打趣、幽默的口吻說:「我還以為小偷拿走了呢?想說小偷也想寫作業啊?」
結果,小女生回家後不知道怎麼跟母親轉述的,媽媽氣呼呼的跑來安親班找老師理論,「為什麼說我女兒是小偷?」
安親班老師自覺十分的委屈,她只是「開玩笑」,而且明明是小孩錯在先,為什麼家長不對自己的孩子生氣,卻來對她發火?她覺得委屈極了。
不論是意有所指或是開玩笑的方式,對孩子來說「小偷」這字眼太強烈,老師被家長投訴很受傷,其實孩子也受傷了,兩敗俱傷下,不知道老師和孩子之間學到的教訓是什麼?家長很機車和老師很討厭?
為師者常覺得父母也需要被教育,而父母也期待老師們能在教育心理上更精進。老師們辛苦了!(拍拍)老師有時也是很脆弱的。
不輕易用污辱性字眼責罵幼兒。
這是我在妯娌身上看到的學習,妯娌是一名小學老師,雖然我不知道她對自己的孩子和對學生有沒有差別,不過為師者能有這種自律與高度,是很能贏得家長的敬重。
做父母,其實很多功課要學習。從孩子身上的發展可以看到很多人類本能的東西,是成年後的我們所壓抑的或者所失去的。
做父母,其實也是很好玩的,只是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