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本片入圍2010金馬七項大獎,最後抱回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年度台灣傑出電影、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四項大獎。《停車》導演鍾孟宏關懷社會議題力作。
小翔今年十歲(畢曉海飾),與他相依為命的父親,因病在家中死去,落得三餐無以為繼的他,因偷吃便當而結識面惡心善的老校工(金士傑飾),兩人四處撿舊貨之餘,小翔也以為找到了新的歸宿。就在這時,多年不見的母親(郝蕾 飾)突然出現,將他帶到新的家庭。
小翔面對性格陰沈的繼父(戴立忍飾),陷入徬徨,所幸,一次巧遇,他認識了一位大哥哥(納豆 飾),並與他四處偷竊遊蕩。
小翔始終記得,自己還有一個親哥哥,他小時候跟著母親離開,現在卻不知去向了…,偶然,老師(關穎飾)從小翔的畫裡發現了這個秘密,就在真相慢慢浮現之際,警察(梁赫群飾)也介入調查,小翔和繼父的關係,因此陷入緊繃狀態…。
究竟故事還會有什麼驚人的發展?而第四張畫,又暗示著小翔的人生會走向什麼境地?
本片影像風格經營得相當細膩有層次,其中畢曉海以童星之姿,拿下台北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更彰顯出本片捕捉孩童心思與價值觀的敏銳度。導演表示,故事緣起於他拍攝紀錄片《醫生》的時候,片中主角男孩Felix畫的畫,他認為小孩子的腦袋就像個宇宙,好像無窮無盡、充滿可能性—這也誘發他藉由本片捕捉童心幽微的一瞬。 (資料來源)
[觀後感]
不愧是得獎電影,不容易懂啊~
尤其是結局留白讓觀眾自行想像,所以每個人看見的第四張畫都不一樣。
整體而言,不論是演員的演技、場景、拍攝手法、角度光影、編劇都不錯,只是看一遍不容易懂,電影結尾時會有種霧裡看花,花非花的感覺,會想要倒帶回去看,釐清一些細節。
例如,畫面中出現二次的鞋印到底是不是同一個?
在堤防邊的消坡塊下出現的23.5號鞋,我想應該是男主角哥哥小翼的鞋子,而他的屍體就沈封在水泥塊下。
警員(梁赫群飾)在警局裡對繼父(戴立忍飾)盤問小翼哥哥的失踪由來時,他提到了以前曾從事水泥包工,後來轉行在夜市擺撈金魚攤。再加上繼父帶小翔回家對他動粗後,對他說:「你哥哥是真的不見了,就算五百年、一千年也絕對不會有人找到他…」,由此更加確定他的屍體被沈封在水泥塊裡,只是海水不斷的侵蝕後,漸漸的露出鞋子的痕跡,那不只是一只鞋印,而是一具屍體就被埋在水泥塊裡。
另一個畫面的鞋,似乎只是鞋印,底紋又不同於消坡塊下的23.5號鞋,那麼這一隻鞋代表的是?
當初繼父在處理小翼時所留下的痕跡?又或者是小翼的另一隻鞋?謎團重重,每個觀影人見解都不同。
裡頭串場出現的算命師,對總是夢到哥哥的小翔說:「夢到兄弟死亡,是給你添壽,如果是夢到死亡的兄弟來找,那你就大難臨頭了。」
看不見的第四張畫,該不會是小翼其實也已經死亡,所以根本沒有第四張畫?
整部片像推理劇,也像懸疑劇,雖然導演想表現的是兒童問題、家暴問題、外籍新娘融入台灣社會問題,社會底層的人所面臨的困境等,不過會讓人在推理上太費心神,反而忽略掉這些議題的本身。
每一個角色的演技都很棒,我尤其喜歡郝蕾這個角色的演技,深覺她才是整件事的主角,而不是這個十歲的小男孩。
如果當年的她,沒有帶著小翼離開,那麼是不是會完全不一樣?
因為劇中沒有特別描述小翔的父親是個什麼樣的人?粗略可知的就是很窮,沒什麼朋友。說的也是,窮成那樣怎麼可能有朋友?古有云,富在深山有遠親,貧居鬧市無人問。
為什麼媽媽要離開?又選了一個陰沈且怪里怪氣的男人,似乎也沒比前一任老公好。
小翔不想待在家裡和繼父獨處,寧願在晚上單獨一人,走過看似有點陰森的林蔭小路,跑到媽媽工作的卡拉OK店找她。她問孩子,一個人走過來怕不怕?孩子說,待在家裡更害怕。
雖然張羅了點心給孩子吃,但她卻對孩子說:「我已經不是以前的那個媽媽。我現在跟你叔叔在一起,又生了孩子,說起來你算是外人。」聽到這話,小孩心裡該怎麼想?一個舉目無親的孩子,唯一剩下的親人就是母親,可是卻從媽媽的口中聽到自己是外人這種話,這孩子長大,人格、心態能不扭曲嗎?
而她雖然從事八大行業,但畢竟還是有經濟收入,且似乎還是家中主要的經濟支柱,而不是只能當伸手牌的主婦,可是她卻保護不了她二個孩子?為什麼啊????
一個母親的抉擇會影響一個孩子的命運。
老是選錯男人,給不了孩子溫暖的家,更為孩子帶來悲劇。
她可以不用依靠男人的啊。(至少在取得身份證有合法工作權之後)
好吧!女人,不論有沒有經濟能力、工作能力,其實都需要有男人是吧?
母親,是最能扭轉幼年孩子命運的角色。
四張畫只是呈現孩子不同階段的心境,還無法用言語完整表達內心感受的孩子,畫畫是最能直接反應內心世界的意象。
第一張,畫了父親的遺像;第二張,畫了好友的特徵(生殖器);第三張,畫了夢中哥哥在防波堤散步。
第四張,自己?
是什麼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