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去參加了期末的IEP會議,在學校待了一天,近距離的觀察孩子一天的校園生活。
PT師、OT師對於規範很要求,希望孩子要融入課程學習,守規矩守秩序,不能隨心所欲,要逼要勉強,要狠下心。

能力上來了,學會了,挫折感少,自然就比較不會鬧情緒。所以在學習階段那些哭鬧、不配合,都要拒絕耍賴,嚴格要求,這是陣痛期,以換取未來美好的歲月。小時不訓練沒有學會,長大後就更難控制了。


吃飯這一點,媽媽我在旁邊看了幼師和治療師們帶她的方式,老實說我是很心痛的。

我自己挑食,H先生也挑食,但為了不讓孩子挑食,所以在副食品時期(6M~18M)我很下功夫的煮各種食材給她吃,讓她對那些不同的食物留下味覺的印象。

Sushi的問題不在於挑食。
而是進食的過程,有時她不乖乖坐好,會耍賴躺在地上,這點要規範要要求我贊同。要學著自己吃,不能依賴餵食,這點我也贊同。


但是,要吃完這點,我倒不那麼認同。
為什麼好像大人都有這個問題,我小時候也被這麼要求,還被灌輸與恐嚇飯不吃乾淨會嫁/娶麻子臉,基於不浪費食物,要吃完它這點我可以理解。

但是,孩子的飯大部份都是大人添的,也就是他無法依自己的食量決定他要吃多少?而是被大人勉強或強迫要吃下大人認為的量。

為什麼孩子不能表達他自己對食物的飽足感呢?

成人的我們,每天的食量是一樣的嗎?
每天對食物的需求是一樣的嗎?


看著小小的她露出哀怨的眼神,看著幼師與治療師,她還是勉強的把食物吃了。

吃東西怎麼好像也變成不是一件快樂的事了?
這一幕,我的心裡五味雜陳。

我回想自己的童年,從小我就不愛吃香菇,除了金針菇之外的菇類我都不喜歡。所以每回餐桌上出現香菇就是我的夢魘。尤其是杏鮑菇,我真的很討厭,即使我吃到吐還是要逼我,那樣的記憶一直深深的烙在我心裡,造成我很大的陰影,每回到市場或大賣場看到整袋的杏鮑菇那種不愉快的感覺馬上就浮現。


當媽媽後,因為不想重蹈覆轍,所以從小我就讓她多樣化的嚐試各種食材,包括我自己不愛吃或不敢吃的東西,把它切細碎或者用別的辛香料蓋過味道,換個方式讓孩子吃,而不像我小時那樣,明明看了就不敢吃,聞了就想吐的東西,卻仍被粗暴的對待與勉強,那麼多食材難道都沒有可替代的嗎?或者,不能換個料理方式嗎?

我常是那個最後一個下桌的孩子,這個經驗讓我印象很深刻,一直到現在都事隔三十幾年了,想起這段回憶仍然是很不開心,所以我一點也不想要做這樣的家長。


吃飯明明就是件愉快的事,為什麼會跟痛苦連結?

其實sushi已經比起我跟H先生好太多,她是我們家最不挑食的人。
為了孩子,以前不愛吃不敢吃的食材,我還是會煮,儘量讓她吃更多種類的蔬食。

但是,孩子吃不下,就真的不要勉強。
唉~我真不喜歡看吃飯帶淚的模樣。

吃飯皇帝大啊!人生,若連吃飯都不快樂,那還有什麼快樂的呢?


所以,老師啊!
如果sushi真的不想吃了,希望不要再勉強她了。我不希望她跟我一樣,童年裡對吃飯這件事,想起來都是不美好的回憶。淚~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18號公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