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x_fkfr6182751206  

這一部電影[騎單車的男孩],應該算是近期來看過最好看的電影,簡單中的不平凡。

我不習慣看這樣運鏡的方式,像是單機跟拍一樣的家庭紀錄片,角色的跳拍似乎也採單機作業,在非動態的場景也會手震,很像自家拍的DVD。

為什麼這樣取景呢?雖然讓我看了有點頭暈,但是隨著劇情,似乎就能理解為什麼這樣拍,因為這不是電影,而是人生,社會的角落裡寫實的上演著。


劇情很簡單,主角是一個12歲的少年,電影一開場就從教養院開始,男孩想逃離教養院去尋找父親,偶然與美髮師莎曼珊萍水相逢,她成了男孩的收養人,她幫助他尋找父親。


男孩個性積極、衝動愛騎單車,對父親有深深的依戀,在鍥而不捨的追尋下,終於找到父親,但父親想展開新生活,不想帶著他,甚至打算徹底的遺忘他。男孩知道真相後,沒有哭泣,而是出現自殘的情緒,抓臉、撞頭等情障的表現。這是一個聰明卻也高度敏感的孩子,這一幕我看了很難過。

孤獨的他,被同樣待過教養院的小混混給吸收,因為遭遇類似所以有共鳴感,讓男孩認定為朋友,於是憑著一股義氣,幫小混混幹起勾當搶劫的事,最後事跡敗露,小混混卻毫不考慮的與男孩拋清關係,留下一臉愕然的男孩。

拿著搶到的錢,男孩又回頭去找父親,以為是因為經濟的拮据,才遭到父親的拋棄,殊不知父親是將他視為包袱與阻撓新生活的累贅,窮困只是其中一個微不足道的抬面理由罷了。


被朋友拋棄,被父親遺棄,男孩始終沒有哭。
在劇中哭泣的場景反而是在美髮師莎曼珊身上,她阻止希利外出,她有預感他會跟小混混出去做壞事,所以她阻撓希利外出,但是希利卻不惜用剪刀刺傷了莎曼珊而投向同儕(小混混)。對青少年來說同儕的認同與友誼確實勝過其它情感。

被希利劃傷的莎曼珊握著電話哭了,一個素昧平生的小男孩,為了他,她不惜與男友爭執、分開,甚至被男孩給攻擊。

男孩在友情與親情中感受到絕望後,回頭找莎曼珊。她還是包容了希利,接納他,擁抱他。一個完全陌生的女人,卻如此善良又溫暖的關懷這個邊緣男孩。


事情就到此了嗎?若只是純粹的電影,好像應該收在這種美好的結局。
但,在電影的最後一段,展現了人性的多重樣貌。

並不是每個人被傷害後,都是一句對不起或抱歉甚至賠償就可以解決,然後就能盡釋前嫌的擁抱傷害你的人。

在希利打劫事件中受傷的父子,雖然透過法律得到了應有的賠償與道歉,但是兒子並不願意原諒希利。

所以,在一次偶然的巧遇,那男孩攻擊了希利,希利從樹上摔落,倒在草地上動也不動時,父子倆正在研商脫罪之詞,曾經的加害者與被害者瞬間扭轉。


最後,希利醒來,騎上單車,往夏日的街角前行,陽光灑落,電影結束。

沒有結局的結局,留下許多的空白,彷彿看的不是電影,而是一個個案的生活,像楚門世界一樣,寫真的攤在眼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騎單車的男孩
    全站熱搜

    18號公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